特色经济动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来源:   作者:编辑:   点击数:   日期:2009-11-09   字体:【

     在开展内江及周边地区特色经济动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重要经济鱼类、野生雉类等为研究对象开展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和适应性方面的基础研究及资源评价,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和资源优势,重点开展重要经济鱼类和野生雉类特色种(品种)资源的产业开发,探讨其绿色规模化养殖技术,实现其生态养殖的产业化。

内江辖区内沱江一级支流濛溪河、大清流河等水质清新,鳅科鱼类资源丰富,其种类达12种,占沱江鱼类总数的10%,其中长薄鳅、薄鳅、花斑副沙鳅、短体沙鳅、中华沙鳅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是内江辖区的优势种,此外,中华倒刺鲃(俗名青波)、白甲鱼、岩原鲤、华鲮、蒙古红鲌、青梢红鲌等资源亦十分丰富,但由于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特别是2004年的“3.2”特大水污染事件的影响,沱江干流鱼类资源几乎面临灭顶之灾,保护沱江鱼类特别是内江辖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鳅科鱼类优势种资源迫在眉睫。

内江市将特种养殖业列为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其水产养殖业颇具规模,“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但也存在特种养殖技术含量不高、苗种成活率低、品种少等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基于内江及周边地区特色经济动物资源状况和产业发展需求及现有的研究水平,实验室主要以沱江流域和长江上游鳅科鱼类特有种宽体沙鳅或长薄鳅、中华沙鳅以及重要经济鱼类白甲鱼、岩原鲤等研究对象,着重开展以下工作:

1)繁殖生物学研究:①研究自然繁殖的生态条件:通过野外调查,了解自然繁殖场所的生态环境、产卵时间、产卵条件及其繁殖特性,为人工模拟产卵环境,提高人工繁殖效率奠定基础。②研究繁殖群体结构:通过抽样调查研究自然繁殖群体的结构,为人工繁殖过程中亲鱼的选择,配对以及后备亲鱼的培育等奠定基础。③研究其性腺发育及周年变化规律,为准确掌握人工繁殖时机奠定基础;④研究生殖细胞发生、成熟的机理,为防止在人工繁殖过程中生殖细胞的退化问题和人工催产过程中激素种类的选择奠定基础。

2)移养驯化研究:通过野外考察,弄清其栖息环境的水质条件、水文条件、饵料生物组成,在实验室模拟野外生态条件,对其进行移养驯化;开展替代饵料研究,为其亲鱼培育和规模化养殖奠定基础。

3)人工繁殖研究:对亲鱼培育、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和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包括亲鱼选择和亲鱼培育的方法、催产药物的选择、催产的方法、人工授精的时机、人工授精的方法、胚胎发育条件、人工孵化技术以及鱼苗、鱼种培育技术等人工繁殖相关的技术和方法。

4)产业化养殖技术研究:通过与“四川科信达鳝鱼泥鳅养殖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研究规范化养殖技术,实现规模化养殖。

鳅科鱼类或重要经济鱼类的研究得到了内江市科技局、农业局、畜牧局、水产局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实验室将以宽体沙鳅的研究与开发作为突破口,进一步研究中华沙鳅、长薄鳅等鳅科鱼类,通过35年的研究与开发,使内江市成为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鳅科鱼类种苗繁殖基地。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重要经济养殖鱼类大口鲶、泥鳅、黄鳝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养分循环利用和生态养殖技术,以及病害发生与防治措施等的研究,建立高产、高效、优质的养殖生态优化结构模式,加速产业化发展。

今后实验室还将借助国家级水禽基地隆昌县的麻鸭养殖技术积累,开展野生雉鸡、红腹锦鸡的驯化和繁殖利用研究。

版权所有:四川省高等学校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